提供:薛德彬(网名abin)粉蓝医疗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整理:芳芸涣涣
来源:华夏病理学网
请先看下面的图片,您的诊断?乳腺导管上皮移位
一、粗针穿刺活检(和细针穿刺活检)操作可能导致病变破裂,并且可能导致上皮移位到间质内和(或)血管腔内。发生移位的可能性似乎与粗针穿刺活检和随后手术切除的时间间隔成反比关系。乳头状病变粗针穿刺活检后特别容易发生上皮移位到间质内,但其他良性病变和导管原位癌(DCIS)活检后也可见到此现象。上皮也可移位到腋窝淋巴结。
二、对良性病变或导管原位癌发现间质内移位的上皮细胞可能误诊为浸润性癌或淋巴管-血管侵犯。有些病例,特别是乳头状病变活检后,间质内可见的的上皮细胞巢,他们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和少见的鳞状特征,活检部位的机化出血、肉芽组织形成或瘢痕内发现破碎的小簇上皮细胞,应当倾向于上皮移位。只有在明确的远离活检病变的间质内见到上皮细胞巢和(或)可辨认出某一类型浸润性癌时,才能考虑诊断为浸润性癌。
三、对于以前未诊断过浸润性癌的病例,活检出现上皮细胞巢应特别谨慎。仅当移位的上皮细胞巢周围确实存在肌上皮细胞(这是提示良性病变的特征之一)时,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免疫染色对区分上皮移位与浸润性癌才有价值。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导管原位癌和乳头状病变病例,移位到间质内的细胞仅为腺上皮细胞,无肌上皮细胞,此时,无肌上皮细胞不能作为诊断浸润性癌的证据。上皮移位到淋巴血管腔内引起的诊断问题更多。在浸润性癌患者,可能无法判断淋巴血管腔内的上皮是上皮移位形成的人为假象还是真正的淋巴管血管侵犯、对于无浸润性癌病史的患者,将脉管腔隙内的上皮细胞解读为癌侵犯淋巴管血管应极为谨慎,特别是当受累的淋巴血管腔隙局限于粗针穿刺活检部位时。
低倍镜下,图片上半部分示导管原位癌,中央为粗针活检针道。
活检针道含有恶性上皮细胞的碎片。
A图
B图
乳头状导管原位癌穿刺活检后的上皮移位,A.穿刺操作后,腔隙含有断裂的乳头状导管原位癌,课件病变组织的碎片伴有出血。B.不规则肿瘤性上皮移位到间质内
A图
B图
粗针穿刺活检后,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上皮移位。A.乳头状瘤和邻近的活检部位反应。活检部位含有较多上皮细胞小巢;B.高倍镜下,上皮细胞核增大深染并有鳞状特征。这些上皮细胞巢局限于活检部位。
粗针穿刺活检后,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上皮移位。CK免疫染色显示活检部位有较多上皮细胞巢
P63免疫染色显示,这些移位的上皮细胞,无伴随的肌上皮细胞,这种情况下,缺乏肌上皮细胞不能作为浸润性癌的证据。
脉管腔隙内上皮移位,此患者以前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导管原位癌,在切除标本中有残留的导管原位癌,但无浸润性癌,然而,活检部位一些小脉管腔隙内有上皮细胞,推测可能是移位的导管原位癌。
以上资料均来自《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