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啥,最近的文章画风一转,居然变样子了,变成了经验教训分享文。
既然如此,就持续一下吧。
因为觉得还是蛮有必要的。一是借自己头破血流的经验教训可以让朋友少走弯路,二是让自己记得这些经验教训,以免下次重蹈覆辙或者身边遇到类似案例却忘记怎么操作。
(挑重点看的话,直接看加粗字体)
——进入正题——
说实话,在就医问诊之前我都没听说过这个名词,直到检查单上写了个:急性左侧哺乳期乳腺炎。
啊哈?啥玩意儿??
孕前和孕中甚至产后,我的确做了很多功课,除了按时甚至超时产检,看了很多文章、读了很多孕期和宝宝的书,也买了不少课程,但仅仅限于孕期如何调理对宝宝好、产后怎样照顾宝宝、怎样教育宝宝。什么孕期百科、孕期的各种注意事项,各种育儿技巧和照顾宝宝的攻略啊等等。
然而,我完全忘记了,产褥期的产妇,是作为另一个脆弱且独立的个体存在的。
直到自己因为急性乳腺炎高烧入院,才意识到,产后的自己也很脆弱,也需要提前学习,然而我偏科了,有一门交了白卷,于是挂科了。
——经历——
第1??次:
医院检查的四天里,我每天用吸奶器挤奶,医院。小朋友回来的那天,我心疼她,就一侧让她吸了四十分钟,另一侧28分钟。
不知道是之前吸奶器没有吸彻底,还是产康天天催我去排乳我心情不好没去,还是因为那次让牛牛吸了四十分钟时间太久吸破乳头细菌进入,反正,她下午回来,我晚上医院。
医生说夜间急诊没有乳腺科,喊我第二天来。第二天,查了血,医生望着我水泡云集的乳头,说:乖乖,我知道妈妈很伟大,你也不至于这么让她吸呀。
于是,针对急性乳腺炎,给我开了三天的头孢,针对发烧,开了儿童用的布洛芬糖浆。
并千叮咛万嘱咐,歇两三天,不亲喂,保护乳头。或者吸奶器,或者乳罩,或者手排,反正不能亲喂。
奇怪的是,从医院出来就退烧了。连续三天没发烧,第三天去查了血常规,看起来挺好的。
于是,第一次急性乳腺炎就这么恍恍惚惚地度过了。
第2??次:
左侧乳头水泡严重的那几天,我坚持了三天左侧不亲喂,吸奶器挤出来喂奶。右侧照常亲喂。
等好些之后,就开始亲喂。距离上一次血常规正常的五天后,晚饭时间突然有点头痛,然后畏寒。那些来房间的阿姨护士什么的都说我们房间好热啊,可是我盖了两层被子还是冷。
护士拿来温度计,一测,38.9度。
那一晚就忽冷忽热地度过了。医院。
医生讲我左侧乳房红肿热痛,有炎症。先让我去隔壁诊室通乳理疗,然后等血常规。
两医生纷纷告诉我,白细胞指数14.18太高了,超敏C反应蛋白65也是实在太高,得住院。
我可怜巴巴地请求医院,宝宝还需要母乳呢。当天和第二天入院的医生们都超好,说:原则上住院病人不得离开,原则上,你自己理解。
于是我第二天一早就办理了住院手续,然后之后的几天都是在查房和输液理疗的时间出现,下午查完房就溜回去陪宝宝,反正很近。
——治疗——
第一次,针对血常规白细胞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36,医生开具了:布洛芬儿童糖浆*2(没用到)+头孢(3天的量)。
这个我知道我失误在哪里,大学就学过,细菌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要坚持至少七天才能完全杀死细菌。抗生素一定要吃够疗程!
而我只吃了三天,明显给了没死的细菌更大的抵抗力来对付我。
第二次,针对血常规一个14.18一个65,以及胸部彩超显示左侧有炎症,给出的治疗: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青霉素输液(持续三天)+每天上下午各20分钟的微波烤患处+每天一次15分钟的磁片按摩,另外增加了两次手法通乳。
第四天开始,变为吃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一天三次一次一片0.g。
同时,医院每天帮忙调配敷剂:金黄散+蜂蜜,调成糊糊状,放到医用纱布中。每天至少八小时。可以有效消肿,缓解疼痛。
前两天夜里还会胸温高,有一天体温到了四十度,不过后面就降了。
医生说,治好之前,体温反复是正常的。
这边的医生超好,他们在做手法通乳的时候一定会手把手地教,如何自己通乳。我的主治医生说,我的问题不大,但是她需要我学会自己排乳通乳,一是不要浪费不必要的开支,二是她希望我可以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帮助其他人。
医生教的排乳手法确实跟月子中心产康部的不太一样,医院的,因为做完之后我按照她教的方法,乳房很快就舒畅了。
通乳手法如下:
1.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扣住乳房一测,用另一只手的指腹或者大鱼际等柔软的部位按照乳腺的走向从根部向乳头方向捋顺,目的是理通结节和让乳汁顺利移下。
2.如果乳晕够大,就食指拇指相对按压乳晕,不要按压皮肤,要往上提着往乳头方向移动。如果像我一样乳晕比较小,就不要拘泥于乳晕,要在乳晕上方找个位置进行。
药物对抗炎症,手法对付堵奶。
炎症和堵奶时引起哺乳期乳腺炎的罪魁祸首之二。这两项做好了,一般就没有大碍了。
应对炎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好乳头,不能让宝宝吸太久,否则脆弱的乳头会长泡,继而感染。
应对堵奶,一定记得亲喂,或者一胀就赶紧通乳。
住院前一天做了通乳,因为左侧乳房上面有一点红肿热痛,医生做完之后,感觉好很多啦。
结果当晚我就定了闹钟,每两个半小时起来挤奶,因为我怕自己睡得太沉根本不知道胀不胀。
结果,习惯性把手机设为静音。几个闹钟都没声音。于是导致我感觉很胀的时候一般会间隔近四小时这样。倒不是我睡的多久,通乳+一会宝宝醒+宝宝闹会儿阿姨哄睡+终于可以睡了+进入深睡眠+奶胀了=四小时过了。
第二天一早发烧,乳房左侧上方又硬。于是又去通乳。
然后医生教了上面的手法。
我严格按照手法,每三小时一次,持续了一天就发现,左侧乳房很软了,压着也没有痛感了。
所以,消炎+通乳是良药。
——小结——
三天每天上下午各输液一次,医生查完房就收拾东西偷偷跑回家吃饭睡觉;第四天开始吃片剂,其中夹杂理疗、通乳和敷剂,在医院观察到第五天,第六天出院。片剂总共持续服用7天,就OK了。
希望大家都不要遇到类似问题,即使遇到也不要担心:
医院,遵医嘱,一定能事半功倍。
隔壁的妹妹轻微胀奶,就花钱请了名通乳师,结果没有把肿胀位置挺顺,反而当晚乳房变硬,开始高烧。
太多的人选择这种路径。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依然很多人花了精力去试错,最后民间秘方医院嘛……为啥康庄大道不走、非要走弯路呢。
医院里人员专业、设备正规、流程正规、监督正规、药物正规,怎么看都比民间团体放心和专业。
所以我的建议是,遇到类似事情,还得医院的相应科室,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
不是说我不相信传统不相信经验,而是比起什么江湖妙方、祖传手法,我更相信有四年五年甚至七年十年学术背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实践的专业医护队伍。
要不,为啥读书呢?为啥选专业呢?
就拿急性乳腺炎来说吧,一张血常规单子和一份胸部彩超单,就足以让我信服自己体内有炎症,通乳的措施治标不治本,细菌感染还得需要抗生素来解决。
而检验自己是否康复,也不是仅凭乳房软且不痛为标准,而是一张血常规,各项指标明明白白列出来,比任何道听途说和口若悬河都令人信服。
遇到任何事情,找对方向真的很重要。
——建议——
一旦产后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烧,或者乳房某个位置红肿热痛,医院。千万不要当感冒医治或者拖延病情。
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家伙,总觉得要在任何疾病出现的初期就扼杀在萌芽中,所以身体有点点不医院跑...??任何不适,哪怕是感冒,都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虽然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但还是身体舒服比较重要。
像这次急性乳腺炎,我就医院了,所以相比同时期一起入院的宝妈,我是第一个出院的。因为我来得及时,那时候乳房没有很肿,但是血常规指数已经显示出炎症了。
我只是挂水,而旁边另一个宝妈做了三次穿刺,她发医院,然后就比较严重。
穿刺的情况一般是,早起忽视了乳腺炎、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没有好好治疗。
所以,记住指征,一旦产后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烧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感冒症状,或者乳房某个位置红肿热痛,就可能是急性乳腺炎,越早发现、好的越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