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乳腺增生,中医内病外治又添新法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是一种非炎症、非肿瘤性的以乳腺不同程度增生为主的病变,它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普遍认为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比例失调有关。乳腺增生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中医认为此病与肝、脾、肾有关。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乳头乳房为肝经循行之处。肝的藏血功能、疏泄功能都对乳癖发病学上有重要影响。七情不畅,情绪压抑,好生闷气或性情急躁、动则易怒或因七情所伤,忧思过度,而致肝失疏泄,郁而成痰等,均可导致痰湿结聚,气血凝滞而形成肿块。中医辨证论治将乳癖分为七种不同类型。

乳腺增生的分型

1、肝气郁结

此型特点:好发于青年妇女以及病程短患者。表现是以乳房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在经前明显,经后减轻,并随喜怒而消长,疼痛较重,以胀痛或窜痛为主,可放射至肩背、腋部、上肢,按压疼痛明显,严重者不能触碰,凡走路、跑步、骑车引起双乳抖动均可使乳房疼痛加剧。伴有情绪郁闷、忧思多虑、心烦胸闷、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少腹胀满、月经失调、经期延长。

2、肝郁化火

此型特点:乳房胀痛且有灼热感,兼有乳头溢液。伴有心烦易怒、咽干目赤、口干口苦,便秘尿赤,月经周期紊乱,黄带。

3、气滞血瘀

此型特点:乳房疼痛以刺痛,痛处部位固定为主,乳房肿块,质地坚韧。伴有月经不畅有血块,经血量少,经色暗红,痛经。

4、冲任失调

此型特点:多见于中年妇女,以乳房肿块为主要症状,月经前疼痛剧烈,肿块增大变硬,月经后疼痛减轻,肿块缩小变软。伴有腰酸耳鸣、头晕目眩、足跟痛、尿频、月经紊乱、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净。

5、痰瘀交阻

此型特点:以乳房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质地较硬,乳房疼痛较轻或者不通,月经多正常。

6、气血两虚

此型特点:多见于年龄较大,体质虚弱患者。除了乳房疼痛且有肿块,还伴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肢寒怕冷、月经量少、经血色淡、经期延长。

乳腺增生的中医外治方法

目前,现代医学对乳癖以激素治疗为主,但是,激素疗法的治疗效果有复发的可能性,而且副作用不明确。中医在治疗乳癖有更明显的疗效,其中内病外治法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目前,内病外治有中药贴敷、针刺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耳穴贴压等方法。相较于以上治疗手段,“王氏脊椎疗法”在此领域中凸显其优势。

“王氏脊椎疗法”运用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根据病因选取肝经、脾经、肾经、胃经及任脉上的穴位来治疗。通过开穴、药罐渗透使药物直达病灶,痰、瘀血直接清除(取出)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疏通乳络,化痰软坚、消肿散结,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作用,使增生的结缔组织变软,最终消失,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

“王氏脊椎疗法”除了使重症患者免去手术困扰,而且全部采用一次性器械进行治疗,安全可靠。

“王氏脊椎疗法”在治疗乳癖选取的主要穴位:

期门——肝经腧穴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宽胸理气,行气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胸肋痛,呕吐呃逆,乳房胀痛,肝炎,情志抑郁。

食窦——脾经腧穴

定位: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效:行气止痛,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胸肋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食积反胃。

神封——肾经腧穴

定位:位于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疏肝理气,止咳平喘,化积消滞。

主治: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

屋翳——胃经腧穴

定位: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消痈止痒,通经活络。

主治:胸满气逆,胸肋胀痛,咳嗽喘息。

膻中——任脉腧穴

定位: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

功效:理气止痛,活血通络,安心定悸,宽胸理气、清肺止喘。

主治: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

特别提示:“王氏脊椎疗法”将于4月份入驻大福堂国医馆!

赞赏

长按







































哪的白癜风医院权威
白癫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ingpian.net/rjnx/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