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年11月1日,中国65岁以上人口为1.9亿,占总人口的13.5%。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若比例达到14%时,则为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第一批“80后”逐步迈入不惑之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也逐渐迈入了60岁~70岁的中低龄老人行列,摆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面前的养老问题逐渐突出。
在社交平台豆瓣上,有一个名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的小组,从年11月建群至今,这个豆瓣群组已经集结了将近8万名独生子女,他们共同在这一方天地里分享彼此正在或即将面对的“养老焦虑”以及照护心得。该群中的成员大多是“90后”,也有“80后”乃至“00后”,他们当中有创业者、公务员、留学生等各个群体;他们有的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和睦,有的则来自离异或单亲家庭;有的正面临着照料家中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或癌症患者的重任;有的则在漫长的探索中已与父母达成了“住养老院”的共识……七万多名独生子女,各有不同的“养老焦虑”。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几名有代表性的年轻人。
他们负担不小:
“最害怕父母得重病”
“80、9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终于到了要供养父母的时候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天各一方,一年里团聚时间寥寥,子女的自我实现和父母的生活质量,是令人两难的选择题。即使两代人同在一个城市,疾病也可能带来金钱和精力的沉重负担。”
以上是豆瓣小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的简介。在这个小组中,共分为四个栏目,除了“知识科普类”“欢乐点滴”“小情绪”以外,讨论热度最高的就是“求助”栏目——
需要多少存款才能保障父母生病有得治?
自己是离异单亲妈妈,孩子只有一岁,父亲生活不能自理,怎么办?
父母在广州,父亲得了肠癌,楼主是独生女,37岁单身未婚,如何照料老人?
怎么给得糖尿病的父亲买防癌险?
……
每一条求助内容,都写尽了独生子女面临父母得重疾时的焦虑和无助。该群组的建组人名叫吕萨拉,她同样是一名“90后”独生子女,吕萨拉的爷爷患阿尔兹海默病,外公得了中风,都需要长期看护,她看着自己父母和他们的兄弟姐妹们一同照料着双方的老人,都尚且分身乏术,不免也开始担心作为独生子女的自己,未来将如何负担父母的养老,尤其是离家在外的情况下。
网友“深海鱼”算了一笔账,作为一名2岁孩子的妈妈,她和丈夫日常要担负起每个月的房贷、物业费等费用共元,车贷、油费约元,孩子的奶粉钱、尿不湿、辅食等约元,日常生活开销元……这意味着这个家庭一个月至少就得花费元。“一旦遇到父母得重病,按照我们夫妻俩每个月各1万元的收入来看,根本不敢想象。”而即便是把父母送去养老院,对于老人的不同情况,老人院的收费也存在差异化,即便一个老人一个月收费元,对于子女来说也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她看来,父母得了重病就像是压垮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友飘飘则给记者看了年她78岁的婆婆因为肾衰竭住进ICU的账单:从年8月1日至8月7日,便已用款元。“这还是没有切气管、上有创呼吸机的情况,只用了血滤和其他监测仪。最后ICU住了30天,花费了至少20万元。并且这还是在我婆婆有医保报销的前提下。”而除了老人住ICU的费用,独生子女还需要面对雇用护工的钱:“当时为了调理婆婆的身体,在婆婆从ICU出来之后就医院,护工费元/天,我们又要忙工作,最后调理了整整两个月,又花费了大概元。”
“养老问题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飘飘告诉记者:“一旦进了ICU,基本上花钱就是没有上限。”作为“80后”的她,对于“90后”的消费观也颇感不安:“如果说最后悔的,可能还是觉得当时没有为家里人买好充足的商业保险。现在我留意到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已经30岁了,都还在习惯性地当‘月光族’,缺乏存款意识,这是让人挺不安的。可能现在他们的父母没有出现健康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发现自我抗风险能力很低。所以像惠民保险、医疗险、防癌险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养老保险的补充早日纳入考虑,只有当子女尽早养成保险理财和定期存款的习惯,未来才不至于陷入被动恐慌的状态。”
他们选择回家:
“妈妈得乳腺癌瞒了我两年”
即便是没有家庭经济负担的独生子女,也同样面临给父母养老的焦虑情绪。在该交流小组里,一位叫小花的网友开展了一场局部调查,在50多个样本中,有61.82%的独生子女和父母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62%的子女和父母一年只能见面1~2次。而这些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焦虑和压力主要包括:担心父母老了身体出现问题应付不过来、担心父母出现紧急情况时自己不在身边、担心父母被骗、和父母三观不合互不听劝、担心父母没有经济来源等。
为此,作为独生子女往往需要学好“时间管理”:既要能应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琐事,还要在父母生病时,可以抽出假期和时间去分担和照顾;既要照顾好小孩的上学和教育问题,还需要照应父母的生活日常。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的独生子女都希望可以在父母老了之后将其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然而囿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选择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转而回家的独生子女也开始增多。
在许多同龄人眼中,今年30岁、在国外刚参加工作的武汉女孩梓宇似乎拥有着格外顺遂的人生:她的父母经商,年龄大约55岁,性格通达乐观,身体健康。每次聊起养老的话题,父母就都会叮嘱梓宇“想飞多远就飞多远,不必担心我们”。于是在梓宇18岁高中毕业后,便独自一人出国留学,一直从本科念到博士毕业。
梓宇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还算密切:每周两三次的视频电话,看到父母的笑容,梓宇都觉得安心。前年,梓宇博士毕业,在选择回国和留在国外工作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当时我也和父母商量过,但他们总是说‘不用管我们,我们还没退休,你只负责过好自己的人生’。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先留下来。”
恋爱、工作、生活……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活节奏,梓宇可能不会动一丁点回国发展的念头。直到去年,梓宇在与母亲的视频聊天中意外得知母亲被诊断为“乳腺癌早期”。
“当时我妈一直骗我说是误诊,称她只是得了一个乳腺结节,做一个切除手术就能好。我看她精神状态都还挺不错,就信以为真了。”梓宇回忆,“如果当时我知道这是她的一个谎言,我一定会立马买机票回去。”
而就在那段时间,梓宇正忙着博士答辩以及毕业找工作,她的母亲只能悄悄在弟媳的陪同下参与化疗,甚至叮嘱家里人都不要告诉梓宇,称“担心影响她的未来”。“我不知道那段时间她是怎么过来的,直到两年后我和我堂妹聊天才意外得知,原来那段时间是她的妈妈一直陪伴着我的妈妈;原来我妈妈并不是误诊,而是一直隐瞒着我;原来整个家里我是唯一一个不知道妈妈得了癌症的人……我那段时间的脑子整个都是懵的。”梓宇说。
经历了新冠疫情、经历了母亲的“瞒报病情”,梓宇如今越来越觉得陪伴家人的可贵:“我想清楚了,趁现在还没有组建家庭,我打算把国外的工作处理妥当了就回国。可能父母在养老方面不会存在物质方面的困难,但只要想到我可能会错过他们的老年时光,这反而会让我懊悔一辈子。”
同为独生子女的网友Bach近期也选择了“回家”。Bach的父亲处于脑癌晚期,由于疫情防控,医院只允许一个家属陪护,她的母亲便担负起照护的角色,日夜不休地照护丈夫打针、吸痰、护理等。Bach工作的城市离家大概公里,但受疫情影响,她每回一次家都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于是前几日,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之后,她最终决定卖掉工作所在城市的房子,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分手,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因为我突然明白,父母是全心全意爱我的。以前每当我奔波往返于两座城市的时候,男友也并未主动陪过我,我知道也许他没有义务这么快融入我的家庭。但是父母却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给我最好的,面对现在的养老焦虑,我觉得唯一能偿还他们的方式就是好好陪伴他们。”
跨越精神“鸿沟”:
“我开办了线上养老院”
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即便解决了距离上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的还包括两代人精神上的问题,如沟通方式上的“鸿沟”。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群组中,记者发现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老顽童”故事:老爸沉迷拍短视频,热爱互动,为了逗他开心,我偷偷花钱帮他的视频“上热门”;老妈迷上拼团购物,每日的爱好就是在手机上“薅羊毛”,结果买回家却发现有些东西连品牌都没有;更有甚者,则是讲述其母亲对子女的控制欲太强,或是经常“哭穷”,感觉沟通非常痛苦;父亲掉得只剩五颗牙了,如何劝说他认真刷牙……
“这一代的子女和父母之间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物质上的供养问题,而是精神方面的沟通问题了。”从事养老行业的胡臣说,“如今的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还需要对他们个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