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了!很难受,怎么办?”
“当然吃退烧药了!”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答案,但是这样做真的对吗?
当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身体里的免疫细胞要经过血液循环运动到感染部位的小血管,在那里停留下来并爬行穿出血管到达感染部位和淋巴结,最终将侵入机体的病原体清除掉。这一过程对于生物体的存活非常重要。发热会开启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和身体损伤的“高级别”保护机制,发热后免疫系统进入“战斗”状态,“扫除”感染。但是迄今为止,对发热促使免疫系统高效运作的原理人们却知之甚少。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研究组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免疫》上的研究成果显示,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时,会促进免疫细胞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表达。而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一类名为整合素的细胞黏附分子,它负责免疫细胞在血管表面的“停留”、“爬行”和渗出血管等过程。在热刺激后的免疫细胞中,Hsp90会被招募到细胞膜上与a4整合素“结合”。这一过程会大大加速免疫细胞“运动”,使其可以快速赶往感染部位的淋巴结和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Hsp90的表达只能在体温达到38.5℃以上才能被诱导表达,说明发热对感染清除的促进作用要达到高热才能被启动;另外,一旦Hsp90被成功诱导,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Hsp90的表达也可维持大约48小时。因此在发热一段时间后,完全可以用退热药降温而不影响发热对免疫细胞黏附与迁移的促进作用。目前,陈剑峰研究组的结果提示高热6小时可以有效诱导Hsp90的表达,他们正在研究发热是否只需要更短的时间就能提高Hsp90表达,让免疫系统“开足马力”。
“发烧了!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感冒了吃退烧药,这几乎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是这样做是最好的吗?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来全新阐述。《十万个为什么》节目邀请嘉宾——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给大家讲讲其中奥秘!版权声明本文由“FM十万个为什么”节目组编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明天听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
上海新闻广播FM93.4/AM
《十万个为什么》
首播:周一到周日18:30--19:00
重播:周一到周日21:30--22:00
探索科学,发现真知
从这里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