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绝大多数是生理状态,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良性疾病。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常有哺乳障碍史。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为乳腺癌,使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乳腺导管扩张症根据病理改变和病程经过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早期症状不明显,可有自发性或间隙性乳头溢液,只是在挤压时有分泌物溢出,溢液呈棕黄色或血性脓性分泌物,此症状可持续多年。随着病情的发展输乳管内脂性分泌物分解,刺激、侵蚀导管壁并渗出到导管外乳腺间质后,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此时临床上出现乳晕范围内皮肤红、肿、发热、触痛。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全身可有寒战、高热等表现。此急性炎症样症状不久即可消退。
乳腺导管扩张症急性炎症消退后,在原有炎症改变的基础上,发生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在乳晕区内形成具有轻微疼痛及压痛的肿块。肿块边缘不清,似乳腺脓肿肿块大小不一。穿刺肿物常可抽出脓汁。有时肿物自然溃破而形成脓瘘脓肿溃破或切开后,经久不愈,或愈合后又重新有新的小脓肿形成,使炎症持续发展。
当病情反复发作后,进入慢性期。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硬结,多位于乳晕范围内,扪之质地坚实,与周围组织粘连固着与皮肤粘连则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乳头回缩,重者乳腺变形。可见浆液性或血性溢液。腋窝淋巴结可扪及。临床上有时很难与乳癌相鉴别。本期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或更长。
以上临床表现不是所有病人都按其发展规律而出现,即其首发症状不一定是先出现乳头溢液或急性炎症表现,可能是先出现乳晕下肿块,在慢性期中可能出现经久不愈的乳晕旁瘘管。
美国Haagensen研究认为该病的基础是乳晕下集合导管的扩张(直径3-5毫米),管壁退行性变而变薄,管径增粗,导管上皮细胞萎缩,管壁破损,脂性内容物外溢,引发导管内及周围炎细胞侵润,即所谓的管周炎。进一步可以化脓、破溃、形成窦道或瘘管,牵拉乳头导致内陷。他认为浆细胞性侵润仅是扩张症的一个晚期表现,而不是疾病本质,不应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