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症临床概述
乳腺增生症(breasthyperplasia)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致病原因主要是内分泌功能紊乱。因此,任何导致性激素或其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症的患病风险,如年龄、月经史、孕育史、哺乳史、服避孕药史及饮食结构,以及现代女性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是重要原因。
版中国乳腺增生症专家共识
乳腺增生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概念、分类、诊断和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存在诸多分歧。年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组织专家、学者对乳腺增生症的规范诊疗进行了多次讨论,初步达成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该共识认为乳腺增生症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上是由于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
乳腺增生症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腺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部分病人合并乳头溢液。疾病早期病人主诉的疼痛可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疼痛,而乳腺囊性增生病者常为定位明确的非周期性疼痛。乳腺结节状态包括颗粒状结节、条索状结节以及局限性或弥漫性腺体增厚等,结节常为多个,可累及双侧乳腺,亦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形状不一,可随月经周期性变化而增大、缩小或变硬、变软。伴乳头溢液者占3.6%~20.0%,常为淡黄色、无色或乳白色浆液,血性溢液少见。乳腺增生症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复杂多样,其分类也因此存在分歧。刘复生将乳腺增生症分为囊性增生病、小叶增生、腺病、纤维硬化病;张保宁、李树玲将之分为乳腺单纯性增生症(乳腺疼痛)、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女,55岁,小叶及腺泡数量显著增多
乳腺增生症超声表现乳腺增生症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复杂多样,声像图表现也具备相对应声像改变。声像图表现分为四型:Ⅰ型(单纯型)、Ⅱ型(结节型)、Ⅲ型(复杂型)、Ⅳ型(囊肿或导管扩张型)。
Ⅰ型(单纯型):腺体层内可见较多密集的管道状低至无回声区,管道结构走行迂曲、呈弥漫性分布。Ⅱ型(结节型):腺体内出现单个至数个低回声结节,直径<2cm,边界尚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A/T<1多见,周围腺体回声增强致密,与早期乳腺癌很难鉴别。彩色血流检查结节内部无、乏血供或丰富血供。Ⅲ型(复杂型):腺体内出现片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范围≥2cm,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或腺体回声弥漫性增粗、增强不均,可见条状或短杆状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排列,结构紊乱,部分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图)。Ⅳ型(囊肿或导管扩张型):腺体内出现长条形无回声区或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性无回声,壁清晰;囊肿可为单发、多发、多房样以及复杂性。部分病例扩张的导管或囊肿壁局限性增厚向腔内隆起,或见实体呈乳头突入腔内(图)或实体性充满腔内。以上四种分类声像可以单独存在,但多同时出现在同一病例中,如结节与囊肿并存、或Ⅲ型结构紊乱腺体声像中合并低回声结节或囊肿。此外Ⅳ型声像中扩张导管内见实体性低回声乳头需要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鉴别。
乳腺增生症Ⅰ型(单纯型)
图1女,33岁,腺体层内见密集管道样低回声区,管道结构稍紊乱;图2女,38岁,腺体层内回声不均,呈弥漫性分布
乳腺增生症II型(结节型)
图3单个结节女,51岁,结节呈不规则形极低回声,边界清晰,A/T<1;图4多个结节女,42岁,呈极低回声,边缘不规则,A/T<1
乳腺增生症II型(结节型),女,26岁
上图结节呈不均匀性低回声,边界不清晰,A/T<1;下图结节内部血供丰富,走行正常
乳腺增生症II型(结节型)
上图纤维囊性腺病,女,45岁,乳晕下房见低回声结节,边界呈清晰高回声,内部见多个囊肿;下图硬化性腺病,女,40岁,腺体层见极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不规则,内见点状血流信号
乳腺增生症Ⅲ型(复杂型)
结构紊乱女,45岁,腺体回声弥漫性增粗,高低不均,呈混杂回声
Ⅳ型(囊肿或导管扩张型)
上图囊肿多发性女,35岁,多个囊肿,大小不等,独立存在,囊壁清晰;中图囊肿多房性女,40岁,多个囊肿紧密堆积,呈多房样,大小不等;中图乳腺囊肿,复杂性女,40岁,囊肿呈圆形,囊壁清晰,内部见稍高回声及无回声;下图乳腺囊肿,复杂性女,50岁,单个囊肿,囊肿内部在低回声内见多个无回声
Ⅳ型(囊肿伴导管内皮增生),女,35岁
A.右侧乳房乳头溢液,呈单孔清水样;B.高度扩张高回声乳管壁,内见见低回声乳头
本专题内容来自乳腺超声与病理诊断年8月出版
购买方式:第一主编独家销售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