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
骨
神
经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图5-17)发生的疼痛,即在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等部位产生的疼痛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腰痛”、“筋痹”、“腰腿痛”、“痹证”等范畴。
图5-17坐骨神经通路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其发生可能与感染和受寒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根据病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者的病因不同(表5-6)。
表5-6根性坐骨神经痛与干性坐骨神经痛的鉴别
分型
根性坐骨神经痛
干性坐骨神经痛
病位
椎管内脊神经根
椎间孔以外的坐骨神经干段,以盆腔出口多见
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等
盆腔肿瘤、臀肌注射位置不当等
发病情况
反复发作、日益加重
多为慢性
疼痛情况
腰部棘突旁压痛明显;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面、腘窝、小腿外侧、足背放射,呈针刺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加剧
一般无腰痛症状,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活动时疼痛加剧,咳嗽、打喷嚏等动作对疼痛无明显影响
1.青壮年男性多见,单侧发病者为多。
2.典型的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面、腘窝、小腿外侧、足背放射,呈针刺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
3.小腿及足的感觉和肌力减退,拉塞格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踝反射减退或消失。
4.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压痛,行走、活动及牵拉坐骨神经可使疼痛加重。为减轻疼痛,患者常采取减痛姿势。
见腰椎间盘突出症(表5-5)。
选用穴位:
主穴:阿是穴、腰夹脊穴(经外奇穴,第1腰椎~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图5-14)、肾俞、大肠俞。
配穴:①秩边、承扶、委中、承山、昆仑;②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疼痛由腰臀部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跟者,中医辨证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型,配穴选①;疼痛由腰臀部放射到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至脚踝者,中医辨证属于足少阳胆经型,配穴选②。
每次从主穴中选取两穴,依据症状从配穴中选取一到两个。
进针操作:阿是穴据其部位的不同针刺角度、深度有所差异;夹脊穴直刺0.3~0.5寸;肾俞、大肠俞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寸;秩边直刺1.5~3寸;承扶、风市、阳陵泉直刺1~2寸;委中直刺1~1.5寸;承山直刺或微向上斜刺1~1.2寸;环跳略向下刺入2~3寸;悬钟直刺0.8~1寸;昆仑针尖朝向内踝前方直刺0.5~1寸,或略偏向外踝斜刺0.5~1寸。
注射药量:主穴为主要使用剂量,配穴使用剂量次要,配穴选用一到两个穴位,注射剂量为0.5-1ml。
注射方法: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规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配4~6号针头,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稍做提插得气后,经回抽无血,将红茴香注射液注入即可。昆仑、悬钟注射时采用柔和慢注法,其余穴位可选用分层注药法。
频率及疗程: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